兴学报国 彪炳千秋
——记“福建省荣誉公民”、“厦门市荣誉市民”黄仲咸先生
作者 庄永章
南国的初冬,气候温暖如春。2003年11月26日,位于美丽的海湾城市厦门江头新市区必利达大厦32层会客厅里洋溢着欢快喜庆的气氛,厦门黄仲咸基金资助福建省老区教育事业座谈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与会代表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刚刚荣获“福建省荣誉公民”、“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的黄仲咸先生表示由衷的祝贺;对黄仲咸老先生资助省老区教育事业的义举表示衷心的感谢。84岁高龄的黄老先生以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感情:“前几天,当我从厦门市人民政府市长张昌平先生手中接过‘厦门市荣誉市民’证书时,心情十分激动。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的大部分捐资都用在资助贫困老区的孩子们身上,厦门受益的并不多。但这里的人民能以宽大的胸怀接受我成为他们的一员,让我感到很温暖。如果厦门的教育事业有什么能帮上忙的,请一定来找我!”
此前的2003年10月2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做出决定,授予黄仲咸先生“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决定说:印尼籍华人黄仲咸先生热心捐赠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表彰其事迹,经研究,决定授予黄仲咸先生“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
作为黄仲咸先生的老朋友,当得知这两大喜讯双双来临时欣喜万分。笔者对黄老先生的为人历来十分敬仰和崇拜,我想以这篇平实无华的专访将一个真实的黄仲咸先生介绍给广大读者,让我们一起以真挚的感情来领悟黄老先生一生所走过的道路,从中得到启迪和受到裨益。
有所建树 父母所赐
1920年12月,福建省南安码头仙都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他就是黄仲咸。家中兄弟姐妹8人,黄仲咸列居其中。南安码头属于半山区,当时的交通闭塞,在这穷乡僻壤的小山村,黄仲咸的父亲靠着健壮的体格和精明能干的本领,支撑着这10余口之家。由于贫困,他只字不识,一生未能进过学堂,然而自行刻苦学习,生意上账目全由他亲自料理。其时记账采用旧法,用毛笔书写,即所谓“源收出存”。此传统记账法黄仲咸父亲且传教给他,后来黄仲咸经营银行业务,亦能派上用场。父亲在务农之余,经营一间乡村小店铺,做点小买卖,日子过得一般,他将毕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父亲管教子女极为严格,特别对小仲咸犹为严厉。无论饮食习惯,直到经商务农之道,无不严加督责,力倡勤俭、朴实、坚守信用等等。稍有懒怠之态,如清晨迟起,必加扑打不贷,非至其痛滚地上不止。童年的黄仲咸天资过人、机巧灵活,对未来充满憧憬。在严父的管教之下,小仲咸渐离了母亲的溺爱,和父亲同睡一张床,每天一大早他必被叫醒,起来学习父亲传授的那套“源收出存”记账法。7岁那年,小仲咸高高兴兴背起书包上村里的学堂,在自己的勤奋好学之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下田帮助做些农活,上山砍柴拾草,有时还得挑担走街串巷做些小买卖,以补贴家用。
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黄仲咸懂得了为人处世的哲理,知道人生只有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才能有所成就。在黄仲咸先生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最大,这就是他的父亲黄贤奕和母亲叶直娘。黄仲咸先生说:“家父从小对我的管教虽然特别严厉,仍让我而今思念不忘,于心全无丝毫怨忿之情。因我知家父爱我愈深,必定管教愈严,期望愈大之原因,而我一生受其影响亦至大且远。我之所以能稍微有所建树,饮水思源,全为父母所赐。家母出生山区农家,自小困苦,未曾受过教育,但与我父亲结婚之后,即长年奋力操劳家务,上山下田,勤俭刻苦,养育子女,直至长大成人。母亲一生慈悲为怀,村里的左邻右舍若遇到什么困难,她更是乐于助人。母范式仪亦教我念念不忘,女子无才就是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今天我能以自己的一些成果回馈社会,做点实事,也可告慰父母亲的在天之灵。”
黄仲咸先生的父亲做事的严格、认真和倔强的个性,母亲慈悲为怀、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历尽艰辛 终获成功
1935年,正当15岁的黄仲咸顺着大哥的足迹踏上了南洋之路。“福祸住厝边,贫富会转变,只要肯打拼,无钱变有钱”。早年在厦门的老码头上,船工们哼着这首闽南的民谣,将一批批贫苦的人们送上小火轮,驶入了茫茫无垠的海天之中,去异国他乡寻找人生的梦想。在印尼华人聚居地,年轻的黄仲咸找到了先期到达的大哥,开始了人生一次非同寻常的旅程。 素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地处热带,气候炎热、雨量充沛,自然物产非常丰富。初来乍到印尼绍岛的黄仲咸先是在大哥开的杂货店帮忙打理,有时外出收购木棉、胡椒、藤、豆蔻、丁香、咖啡、棕榈油等物资。做生意搞买卖全靠头脑的机灵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黄仲咸靠着自己的聪颖和勤奋,很快学会了生意的门道,在大哥的店里独当一面,事情做得条条有理。后来,他来到印尼的另一个小岛,为亲戚主理一家小店,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很快获得高薪,大受老板的赞赏。而后,大哥出资买下那间小店,让他独立经营,从此走上创业之路。
细心的黄仲咸发现,他居住的这个小岛大有商机,虽然岛上有些店铺,但规模都比较小,经过认真的考虑后决定将小店的经营几经扩大,增加货源,延长了营业的时间,特别是小岛上一些生活的必需品都备齐,让岛上的人们不必出岛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一下子生意十分兴隆,影响日渐扩大。经过不多时日,黄仲咸独立经营的店铺成为岛上很有名气的商家了,生意越做越红火。乡村小店,商机初现,人生的第一桶金为日后黄仲咸事业的腾飞开了一个好兆头,这仅仅是个开端而已。正在这期间,黄仲咸与戴子媛女士结为夫妻,这桩婚事是在父母亲的关心下回到南安故乡完成的。新婚不久,明理的父母亲即让黄仲咸携带娇妻一同回印尼。这本应是一次愉快、幸福的旅程,然而当时的厦门已经沦陷,从南安到厦门没有直达的班车,只能是水陆兼程,父亲为他们送行至家乡附近的一个小溪渡头上。孤棹远影,离别时父亲一再叮咛:“仲咸啊,你日后若能有所成就挣了大钱,一定要回报社会、造福桑梓,为家乡做些有益的贡献。”黄仲咸将父亲的嘱咐默默记在心里,只想奋发图强,有所成就,回馈社会,告慰父母亲的期许。可万万没想到此行竟是父子的诀别,当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泪水盈眶而出。黄仲咸此行不只是他们夫妻两人,还受托于人带着两名华侨家眷下南洋寻找丈夫。由于时局变迁,华侨家眷赴南洋的条例一改过去可以直接入境的办法,变为先由南洋的亲属申请,获得批准后才可以入境。此时,按理说黄仲咸可以带着妻子戴子媛先走,可是出于道义,黄仲咸决定让新婚不久的妻子留下带着这两位侨眷一起回南安家乡等候佳音。就这样,黄仲咸和戴子媛依依惜别,只身踏上了去南洋的轮船。
返抵印尼后,黄仲咸自营一家店铺,又买了一条帆船,雇了4名当地的水手,沿着岛上的水路,深入到各个乡村贩买日杂用品并收购一些土特产,既买又卖,一次行程做两样生意,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大有发展。 1948年,戴子媛终于踏上了印尼之路,离别多年的夫妻终于团聚了。这时的黄仲咸已经有了积蓄,他又接手大哥的一个旧山地农场(俗称山园)。凭着从小练就的农家本事,干起了种植业,耕种稻谷、香薯、玉米、山芋以及各种蔬菜,还办起了养猪场,这些东西可以说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物质,做它的买卖大有作为,黄仲咸夫妇正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出身于书香门弟的戴子媛举止端庄、风度优雅,她既有美丽的容貌和大家小姐的风范,同时兼备闽南妇女特有的温柔和善良。她到南洋后,成了丈夫的好帮手、贤内助,事业上她帮他想点子、出主意,生活上她照料得无微不至、体贴周到,让他免于后顾之忧。从此,黄仲咸在事业上如鱼得水、大展拳脚。这时,黄仲咸所做的生意正处在一个由小到大转折的关键时刻,他审时度势,经过慎重周密的考量,决定开拓其他的领域。船运业是印尼的朝阳产业,因为岛与岛之间的交通全部靠船往来,轮船的客运和货运显然是投入比较大,但也是收益较为稳定可观,且利润比较丰厚的行业。因此,他建立起自己的船队,经过逐渐的发展,最后形成相当的规模。南洋的纺织工业中,花布的印染还比较薄弱,黄仲咸认为,投资印染业不但可带来可观的回报,而且有利于企业王国的建立,于是他下决心建起花布印染厂和尼龙化纤工厂。事实证明,当时的这些决策是很有远见卓识的,这两个工厂的建立与发展,巩固了他的企业王国核心基础,而且为日后发展金融业、房地产业奠定可靠的经济基础。
20世纪中叶,印尼经济正逐步地走向繁荣,这个时期的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更是当地的两大支柱产业。黄仲咸在积累了十几年的经商经验后毅然斥巨资组建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公司。从此,他也从居住的小岛迁徙到首都,这不单纯是一次居住地的迁徙,而是黄仲咸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从此,一个响亮的名字——黄仲咸,在南洋传开了,南洋华人的报刊杂志相继作了报导。多家银行在较短时间内一一开张,影响日益扩大,业务如日中天。
黄仲咸从投靠在印尼的大哥开始,先是帮大哥打理小杂货店,继而独立经营,后又办起实业,一一涉足,虽然其间历尽艰辛,但在他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之下终于大获成功。从建南公司、南安公司、美华公司、直至必利达公司,无一不印证了他常说的一句名言:“人生不要做失败的事,要做就一定要让它成功。”他常把自己在“商战”中所取得的业绩归功于父亲早年对自己的教育和雕琢,特别是童年在家乡期间,父亲让他养成独立自主,勤奋进取的人品是密不可分的。遗憾的是,当他事业有所成就可以孝敬父亲的时候,父亲已早早离开了这个世界。
独善其身 兼济天下
如果说黄仲咸的事业成功是受益于他父亲的教诲,那么他后来倾资兴学,报效祖国的行动正是受到母亲对自己的另一种影响;而且渐渐地起着一种主导作用,谱写了他的后半生的辉煌。
在黄仲咸的记忆中,母亲是位厚道仁爱、慈祥善良的女性。当时的家境虽然并不十分富裕,她却总是帮助那些比较困难的人。用乡里人的话说:“你向她要半碗,她却整碗都给了你”。母亲对财富的理解是,让真正需要的人享用。正是这种高尚无私的品格深深扎根在黄仲咸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拥有亿万家财的黄仲咸一生。
1959年,阔别故乡20年的黄仲咸带着海外游子对故土无限眷恋之心回来了。当他踏上家乡的山山水水,亲眼目睹祖国解放后日新月异的变化心中感到由衷的高兴,但他又感觉到了家乡依然落后和贫困,许多地方都还不尽人意。此时的黄仲咸已经不是当年的“阿咸”了,而是一位有实力的企业家。他毅然决定要为家乡做点实事,以回报哺育他成长的父老乡亲,当即捐资兴建南安仙都小学。这是第一次,从此决开了倾资兴学善举的源头。
1960年,国家遭受重大的自然灾害。在困难时期,黄仲咸尽一切可能,从南洋寄回大量的物资给家乡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度过难关。这些面粉、食油、大米、药材都是当时十分紧缺的东西,犹如雪中送炭,温暖了故乡亲人的心扉,给他们送来了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更是给大家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谈到此时,黄仲咸先生略有所思,呷了口茗茶,带着沉重而又铿锵的语言告诉笔者:“我在国外生活了近70年,周游过世界不少地方,所见所闻令人痛心,不知有多少中国人被歧视、被欺侮。和外国人接触,发现我有一定身份地位,他们认为我是日本人,这种事是很让人伤痛的。如果我们的国家富裕强大了,会这样吗?要改变祖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只有振兴教育。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科学技术发达了,国富民强,谁敢欺侮你?作为中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尽我所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实实在在做些事情。”
在众多的公益事业中,黄仲咸特别倾情于扶持教育事业。从他的言谈中笔者深深感触到黄老先生思想意识的形成是经过几十年人生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从1959年第一次回国捐建南安仙都小学开始,至今44年中,先后为南安市20多所中小学捐建教学楼、科学楼、师生宿舍楼,由于黄仲咸先生的慷慨资助,一座座崭新的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南安的大地上,各个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了,学生们在新的环境中更加勤奋学习,成绩扶摇直上,有不少人后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黄仲咸为南安市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千古流芳。同时,黄先生还为南安5所医院捐建7幢门诊大楼、病房大楼。至今已为南安市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及卫生院兴建了40多幢楼宇。助建安溪一中、南安市妇幼保健站、儿童乐园、南安市侨联大厦等八个单位,共200多万人民币。特别一提的是,黄仲咸在南安市捐资建立福建省首家皮肤病防治医院,添置卫生、医疗设备,而且还亲自到麻风病院探望、慰问患者,发放慰问金,鼓励患者战胜病魔,早日恢复健康。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为了更好发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做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接班人的目标。
1990年黄仲咸出资建设南安市必利达大厦,同时设立“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在全市开展奖教、奖学和助学活动,每年评选奖励。至今已有近两万名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获得奖励,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南安市广大干部、群众中有口皆碑。1993年,投入2000多万元人民币在南安市区兴建一座地面12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南安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永久业产,以出租形式经营运作,收益悉数用于支持南安市教育事业。
1992年开始,黄仲咸着手在厦门筹建必利达大厦。经过前后8年的筹建、施工,一幢高35层,总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的大厦巍然屹立在厦门江头商贸中心繁华地段。它以恢宏大度的气派、豪华高档的装饰、精良先进的设备迎接用户入住。黄老先生说:“厦门必利达大厦建成后作为‘黄仲咸基金’的永久性业产,不出售、不抵押、不典让、不转换、不得侵占或赠送,以出租的形式经营运作,所得利润作为扶持国家教育、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的发展,支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此项决定已征求其太太、子女的一致同意,立下遗嘱,进行公证,永久不变”。现已将此收益捐建漳平市实验幼儿园综合办公楼和资助泉州市侨联帮助贫侨改善生活。2002年,黄仲咸先生的公益事业还延伸到省老区,捐赠20万元人民币给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用于资助贫困的革命“五老”、革命烈士后代品学兼优的学生。2003年,捐赠给省老促会的助困资金增加到75万元人民币,用于资助1500名老区贫困学生。同时,厦门市342位贫困学生也获得了黄仲咸先生每人每年500元人民币的资助。黄老先生告诉笔者,2004年,继续资助福建省革命老区的贫困学生,名额增加到5000人,捐资250万人民币。历来受到黄仲咸先生资助的孩子们经常给他写来热情洋溢,文字朴实的信,这些信的开头都写着“尊敬的黄爷爷”,黄仲咸先生不无自豪地说:“哈哈,你看,我有这么多的子孙呢!”
黄仲咸先生不但在教育事业上倾其家产,而且资助文学创作活动,设立“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现已颁奖13届,为繁荣福建的文艺事业贡献力量。几十年来,黄仲咸资助教育、建设南安市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所用的资金高达2亿多元人民币。
境界高远 矢志不移
尽管拥有亿万家财,现实生活中的黄老先生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每次回到家乡,他不住高档的宾馆酒店,只住每日租金不超过30元的南安教育招待所,日常生活了都粗茶淡饭,外出办事轻车简从。黄老先生80大寿那年,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到高档酒楼大办一场,好好地庆贺一番。然而,他没有那样做,只是简单在家里花上80元钱,过了一次简朴的生日。黄老先生动情的说:“现在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好了,把钱省下来,可以多捐助几个贫困学生,让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更好报效国家,这不是更有意义吗。”
黄仲咸先生思想境界高远,他倾资兴学不分地域或宗族姓氏,不仅在南安,安溪一中,长汀“希望小学”都有黄老先生捐建的项目。特别一提的是:黄仲咸先生捐建的项目,从不冠以自己的名字,多以“仙都楼”命名。黄仲咸先生以其艰辛的创业和无私的奉献谱写了一曲辉煌绚丽、感人肺腑的生命乐章。一幢幢以“仙都”命名的楼宇黉舍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造福乡梓,它凝聚着黄仲咸先生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折射出他老人家倾其上亿家财乐育英才、无尚荣光的报国丹心,更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福建省人民政府为表彰黄仲咸的突岀贡献多次授予他“乐育英才”荣誉证书、金质奖章、匾额。1995年10月1日,省政府在南安市为黄仲咸树碑嘉奖。碑文为:“黄仲咸先生,祖籍福建省南安市。旅居海外,情系桑梓,慷慨捐资,兴学育才。为颂扬功德,激励学子奋发进取,特立此碑。”同年,国家教育部授予黄仲咸“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1999年10月1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邀请黄仲咸参加建国50周年观礼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黄老先生共育有六个子女,他们对父亲倾资兴学的义举十分理解和支持。现任黄仲咸基金会副理事长的黄湘江排行老三,主要帮助父亲做公益事业。黄湘江说:“我个人完全同意父亲的做法。钱是父亲辛辛苦苦赚来的,任何人无权干涉。对于父亲倾资做公益,我的孩子们不是很理解他,这也难怪,孩子们已经是第三代了,他们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家乡的观念不是特别强。其实,父亲所做的事情是我们家族的光荣。所以,我现在经常帮着父亲到比较贫苦的地方考察,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
大凡富有者均想光宗耀祖、福荫后代,让自己的富足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而黄仲咸先生却卖掉所有资产,携巨资回到故乡,兴建厦门和南安两幢必利达大厦,让“金鸡母”生蛋,将营运所得拿出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小孩。黄仲咸风趣地说:“有两只‘金鸡母’就能不断地下蛋,就有能力资助公益事业,扶持大批穷孩子,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将来报效祖国。”
在黄仲咸先生身边的工作人员与他老人家朝夕相处,对他怀有特殊的情感。他们说:“黄仲咸先生虽然称不上最富有的,但他是最慷慨的。如今,黄仲咸先生倾资助学的动人事迹不仅在家乡有口皆碑,而且在海外也被传为佳话。尽管黄仲咸拥有亿万财产,但他老人家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这就更难能可贵了。”家在香港的刘清影女士是黄仲咸先生的助理,常年在厦门帮助黄老先生打理日常事务,她十分感叹地说:“应该说,黄董事长是个对下属很严格的老板,他很少当面夸奖员工。尽管工作上受批评的多,但是,大家还是愿意长久与他共事,不为别的,只因为他品德高尚的人格魅力。黄董事长从来没有赚过中国人的一分钱,但是他把所有的钱拿到中国做公益事业,这是常人无法办到的。”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像黄仲咸先生这样倾注巨额家财扶持教育事业者,正如被誉为“民族光辉、华侨旗帜”的陈嘉庚,所以,黄老先生被故乡人民亲切称为“南安的陈嘉庚”。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84岁高龄的黄仲咸一生助人为乐、倾资兴学的义举令人钦佩,他那坦荡胸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可歌可颂、可圈可点。黄老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惠泽百姓、造福社会的辉煌篇章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原载2003年12月出版《闽南儿女》丛书(第一辑))